政策厘清發展障礙 不良資產處置迎風口

作者:盤山集團 日期:2020-08-19

今年6月,監管部門向相關機構下發《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和《銀行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實施方案》,擬放開單戶對公不良貸款和批量個人不良貸款的轉讓試點,瞬間引發不良資產行業相關機構的廣泛關注。

 

隨著試點范圍擴大,不良資產處置、包括債權轉讓和ABS業務都將迎來結構性轉變,發展潛力得以釋放,不良資產管理機構施展拳腳,展現實力的機會到來!

 


政策打開個貸不良資產處置發展市場


此次政策的最大亮點在于,銀行可以向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轉讓單戶對公不良貸款和批量轉讓個人不良貸款。據悉,首批試點銀行包括6家國有大型銀行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首批試點參與不良資產收購的機構包括4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符合條件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和5家金融資產投資公司。

 


個貸不良批量轉讓陽光化,打開萬億市場


根據《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以往個人貸款不良資產不得進行批量轉讓。部分銀行曾因將批量個人貸款拆成小包進行轉讓而遭到監管處罰。

 

如今,個人貸款不良資產批量轉讓依據征求意見稿正式拉開序幕,參與試點的個人貸款范圍包括:個人消費貸款、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信用卡透支、個人經營性貸款。


站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來看,這一政策突破有著現實意義:這意味著,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將被打開。商業銀行近幾年都在大力發展個人信貸業務,單筆授信額度小,但是客戶數量龐大、分散度高。2018年我國個人不良貸款余額為7103億元,不良率1.5%。疫情導致不良率上升,粗略估算,目前我國個人不良貸款余額接近萬億,銀行批量轉讓個貸不良的訴求更加強烈。

 

從過往銀行個貸不良資產處置方式看,除正常清催收外,主要可通過銀登中心收益權轉讓和資產證券化(ABS)方式化解。鑒于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對底層資產要求嚴格,且出讓主體必須為銀登中心白名單,因此,能夠采取收益權轉讓方式的銀行較少。而不良資產證券化發行,目前僅有40家試點金融機構,共享1000億不良資產證券化額度,受限于監管政策、發行成本高、銀行風險自留等要求,整個市場規模有限。此次的試點政策有望為個貸不良資產業務創新厘清障礙,銀行等金融機構個貸不良資產處置有望迎來發展的風口。


未來銀行可以將不良資產轉讓給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由后者發行ABS,將大幅度提高市場效率。

 


個貸不良資產證券化迎來機遇


2019年11月,監管部門啟動第三輪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審批1000億不良資產證券化額度,試點新增包括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與多家城商行、農商行在內的22家發起機構。與2016年、2017年的兩輪500億額度試點相比,2019年試點規模、范圍創下新高。

 

截至2019年底,全年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發行規模為143.49億元,發行總單數為29單,基礎資產主要為信用卡個人消費類不良資產、個貸抵押類不良資產兩大類型。其中,信用卡不良ABS發行單數以及發行量同比繼續攀升。


個貸類不良ABS存在基礎資產池筆數眾多、標準化程度高的特性,較對公類貸款的證券化成本更低。但由于個貸不良資產池透明度較低等原因,估值是個貸不良ABS的主要難題。此外,結構化融資更考驗金融技術,對市場中介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加上各地司法環境不一致,資產處置情況不盡相同,投資人和發行人之間針對個貸不良基礎資產的實際情況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

 

面對不良資產債權轉讓及不良資產ABS的巨大發展機遇,各類有實力的機構紛紛布局。

 

近年以消費金融類資產ABS為典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快速發展,市場認可度逐步走高,金融科技服務方的技術加持尤為重要。在海外發達國家存在專業的資產服務商,在整個ABS生產、定價、交易、處置等環節里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幫助整個鏈條有效的運作,從而達到促進資金端和資產端對接的作用。

 

隨著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作為逆經濟周期的不良資產行業,通過處置模式的創新和發展,不斷挖掘和提升資產的價值,在風險防范的大背景下,助力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如今政策的不斷加持,正推動著不良資產行業不斷壯大,行業發展迎來春天。


一一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