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平均不良率超1.5%,1.7萬億不良資產處置進入“超車道”

作者:盤山集團 日期:2020-11-19

截至10月30日,國有六大銀行2020年第三季度報告悉數出爐。六大行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合計為8511.09億元,有所下降,同時受疫情及宏觀經濟下行影響,前三季度六家國有大行資產質量壓力陡增。除郵儲銀行不良資產率下降之外,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及交行全部上升,平均突破1.5%,這意味著,未來不良資產供應“開閘”,也意味著第四季度銀行業的1.7萬億不良資產處置必須進入“超車道”。



▌五大行平均不良率達到1.55%

國有大行中,不良貸款率最高的是交通銀行,截至9月30日,該行不良貸款余額970.1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89.71 億元,增幅24.31%;不良貸款率1.67%,較上年末上升0.20個百分點。

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也攀升至1.50%以上。截至9月30日:
工商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5%,較上年末上升0.12個百分點;
建設銀行不良貸款率1.53%,較上年末上升 0.11 個百分點;
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 1.52%,比上年末上升0.12個百分點;
中國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48%,比上年末上升0.11個百分點。
五大行平均不良率達到1.55%。
五大行歷年不良率

不良率數據唯一出現下降的是郵儲銀行,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88%,較6月末下降0.01個百分點。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預判,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除了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較低以外,其他國有大行不良率均較上半年有所上升。另外,銀行不良貸款認定標準趨嚴也是不良率水平上升的原因之一。

對于不良資產市場來說,國有大行來不良率超過1.5%就意味著供應開閘。超過1.5%,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壓力增加。2013年以來,五大商業銀行不良率開始攀升,到2016年基本都超過1.5%,正是在這幾年工農中建交以極大的力度處置資產,每年向AMC轉讓規模一度超過千億元。

從歷史來看, 2013-2017年不良資產轉讓從不足千億元到維持5000億的水平,這與大型商業銀行2013、2014年不良率的快速攀升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五大行2014年不良率集體上升時,市場供應大幅增加。

▌1.7萬億不良資產處置進入超車道

截至2020年8月末,我國銀行業境內不良貸款余額為3.7萬億元,不良率達到2.14%,比年初增加0.11個百分點。業內人士分析,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年內可能突破4萬億。

截至2020年6月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達2.74萬億元,較上季度末增加1243億元,同比增長22%。不良貸款率為1.94%,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2.1%,均創下近十年新高。

根據不完全統計,來自信托、理財、資管等非銀部門的不良資產供給至少接近8000億元。

由于疫情期間信貸擴張,不良貸款又有一定的滯后性,不良率水平存在繼續攀升的可能,商業銀行的不良處置也會在未來面臨持續壓力。

為緩釋不良風險,監管部門近來已密集部署加快不良處置,多渠道疏通政策堵點。郭樹清表示,今年將加大對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全年預計銀行業要處置3.4萬億元,去年同期為2.3萬億元。

銀保監副主席梁濤表示,前三季度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1.73萬億元,同比多處置3414億元;新提取貸款損失準備1.54萬億元,同比增長15%。

按照全年3.4萬億的處置目標來看,第四季度,銀行業要處置1.7萬億不良資產,是前三季度的總和,可見銀行業的處置壓力。

隨著經濟環境漸趨市場化、監管門檻有所放開及專業化人才的成長,不良資產處置已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不良資產管理機構的系統化處置管理能力也越來越重要。通過重組、并購等多種方式,實現不良資產的價值修復或增值,令其發揮社會價值,才是未來不良資產處置的正確之道。

一一色视频